站点公告:
目前已有: 100篇贴子,今日0篇,昨日0篇,会员309人
大雅城报 首页 区县芦山县

4·20”芦山强烈地震五周年特别报道之雅安脱贫攻坚成效综述

537 0 原作者: 四川新闻网 来自: 四川新闻网
简介
原文标题:抓好头等大事 办好民生工程——“4·20”芦山强烈地震五周年特别报道之雅安脱贫攻坚成效综述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所在地——牛碾坪。名山生态茶文化旅游经济带。四川新闻网雅安4月26日讯(蒋阳阳)这是一 ...
原文标题:抓好头等大事 办好民生工程——“4·20”芦山强烈地震五周年特别报道之雅安脱贫攻坚成效综述


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所在地——牛碾坪。



名山生态茶文化旅游经济带。


四川新闻网雅安4月26日讯(蒋阳阳)这是一组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汗水的数据——从2014年的94657名农村贫困人口,到2017年底的0.8万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征程中,雅安市用三年时间累计减贫27002户86220人、退出贫困村150个,让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


这是一幅蕴含了无数人希望和梦想的图景——确保2018年实现全市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立下军令状,投身脱贫路。


过去的几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直面雅安市作为西部山区、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地震重灾区,中高山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平坝、河谷地带“插花式”贫困户占比高的现实,始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安排,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及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两大任务”,定向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建好的通组公路。


建机制强基础


重建脱贫互融互促


11日,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


红瓦白墙、拱门亭廊、菜园花园、游湖栈道……眼前的一幕幕,映入这群从内江专程到芦山龙门感受灾区变化的游客眼中,立刻转化成震惊和喜悦,“没想到,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满目疮痍的震中,如今处处是新房,处处成景点,真的太惊喜了。”


稍远一点的龙门镇隆兴村,和其他乡亲一样,骆体琼家也早就住进了新房。


“地震中垮塌的房屋是我们2010年才修建的新房,花了家里全部的积蓄。”坐在新家客厅沙发上,骆体琼回忆当时,“再建新家,似乎是一种奢望。”


但迷茫和无助并没有伴随这家人太久,很快,当地党委政府就带来了好消息——农房重建可享受贴息贷款。“有了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有了信用社贷款资金的支持,重建新房的梦想提前三年实现了。”


住房重建帮扶政策,让受灾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吃了定心丸。“建立农房重建贷款担保基金,优先将困难户全部纳入贴息贷款发放范围;对625户1311名特困群众由政府‘兜底’建房,4482户1.1975万名建房困难群众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援助、对口援建等方式建房;对9513户2.9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施危旧房改造,避险搬迁安置3330户1.1504万人。”市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之而来的道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则给灾区农村插上了展翅翱翔的翅膀。


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整合重建项目1029个、整合资金13亿元精准投放贫困村。新建和改建道路1500余公里。解决5674户1.759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对176个贫困村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帮助150个贫困村实现有线、无线宽带“全覆盖”,对7755户2.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施“四改三清三建”。


五年来,现代农业、旅游业、康养业等新兴产业在雅安大地蓬勃发展,驱动着脱贫攻坚步伐加快推进。


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党委政府也没有忽略给予他们更多的保障——依托灾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成果,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三基金”等医疗扶持和“三免一补”义务教育扶贫政策,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贫困人口分别给予教育资助和医疗扶持。累计对1.2万贫困人口实施低保救助,对1440名残疾人扶贫对象发放生活补贴,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一组组数据,展示着五年拼搏收获的成绩,但过程的艰辛曲折却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深刻体会。


对雅安来说,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都是“硬仗”,但二者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必须用科学的眼光分析研判二者的内在联系和深层逻辑,才能达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效果。为此,雅安市在重建脱贫过程中,一是建立强有力的“双攻坚”领导机制,统筹推进重建脱贫工作。全市上下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的攻坚态势。二是建立重建帮扶济困机制,扎实开展重建帮扶一批。截至2017年底,全市通过“灾后重建帮扶一批”脱贫50252人,占全市建档立卡总人口的53%,占已脱贫总人口的58%。三是建立重建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创新培育脱贫新动能。坚持在脱贫攻坚具体实践中做好重建成果的融合、提升、转化“三篇文章”,通过重建成果的转化,石棉新民村、雨城顶峰村、名山沙河村、汉源同心村等一批贫困村已经打造成为农旅融合示范村。



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茶叶基地里,技术员示范用采茶机采摘茶叶。


抓产业强“造血”


挖掘优势焕发生机


乡村四月闲人少,拎着竹篓进茶园。


行走在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山峦叠翠惹人醉,碧水霞烟桃花源。


谁又能想到,这片如诗如画的土地上,曾生活着51户153名贫困人口,占了全村总人口近五分之一。


脱贫攻坚让这里焕发生机。


2014年,市、县驻村扶贫工作组、第一书记、爱心企业等相继进村,为这个贫困村找脱贫路子。走访、谈心、调查,紧张而忙碌的调研工作结束后,脱贫思路逐渐成型——依托原有茶叶资源,打造高山有机茶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助推人脱贫村摘帽。


“我们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建成了致富产业,还有了‘爱国茶’,感谢党……”


村民自豪且感恩的话语里,激荡着他们内心的喜悦,而时至今日,这样的喜悦,在雅安广大农村处处洋溢。


“阳台晒坝、前庭后院;穿斗结构,座脊加盖;鸡犬相闻,圈舍分离;栽瓜种菜,宜居宜业”,是对宝兴县穆坪镇雪山村今朝田园美景的最好诠释。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却只有一条1.5公里的通村公路,无村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


“做梦也没想到,灾后重建村子大变样,住进新村发展民宿旅游业,短短3个多月,全村群众就能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如今收入更是节节攀升。”村民周晓琴回忆起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大会时的情景,仍难掩激动。


奔流不息的大渡河流经一个叫三索窝的小地方,村子名为“新民”,就像预言成真,这个曾经的石棉县迎政乡的贫困村,如今一跃成为县里的脱贫示范村,村民大多成为“新农民”。山旮旯变成国家级旅游景区,村民吃上旅游饭的同时,特产黄果柑、枇杷也广受游客欢迎。


“这几年通过产业发展,收入每年几倍的增加。”村民曾小林是受益者之一。


“实现脱贫目标,产业发展是关键。”迎政乡负责人介绍经验,扭住“发展解决问题”这个“总开关”,促进扶真贫真扶贫见成果。干部带头,党员引领,撸起袖子加油干,下一步,继续深挖生态农业丰富资源潜能,深化农旅融合,让旅游业成为村民致富奔康的强力引擎。


茶、果蔬、中药材,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优势资源,但曾存在规模小、分散、附加值低等诸多问题,如何盘活、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支撑产业之一,成为见效快、收益高、方便群众参与的致富途径?


正是看清优势且找到症结,我市提出建设生态茶叶、果蔬、果药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带的思路,以此带动脱贫。三条产业带辐射全市所有县区,坚持整体推进,带状开发,带动全市151个贫困村、2.1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分别占全市贫困村的58%和贫困人口的72%,形成以产业化综合扶贫带动区域性整体脱贫新态势。


雅安也没有忽略另一个优势——生态。以生态为底色,以旅游为主题,充分依托在重建中打造的以雨城区“中国藏茶村”、名山区牛碾坪茶旅综合主题园区为代表的一批旅游精品项目,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形成集农业、生态、民俗、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扶贫模式。全市累计建成8个康养基地,覆盖11个贫困村,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8个。通过农旅融合带动脱贫,在雅安已经成为常态,且愈发前景光明。



石棉县安顺彝族乡新场村彝家新寨,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


激活力添动力


合奏脱贫奔康乐章


“在哪里买种子苗子呢?”“哪个来教我们种呢?种不种得活哦?”“种出来卖不脱咋个办?”……


回想起2015年8月刚到名山区新店镇中坝村任职第一书记,和村民探讨发展草果种植拓宽增收途径时的场面,村民们当时提出的一连串问题立马就被柏云转述出来。


为贫困村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路子,是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柏云深知肩上的重任。但“村民的小农思想很重”,特别是贫困户,抗风险能力极弱,畏难情绪很常见,部分还存在“等靠要”思想。怎么办?摆事实讲道理、重行动出实招——请专家考察论证可行性,多方联系成立种植合作社,带领村“两委”协调流转土地,组织村民外出考察,争取党建扶贫专项基金,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连串“组合拳”下来,村民服气了,大家都跟着干,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在中坝村顺利发展壮大。“柏书记巴适的,帮助我们找到了脱贫路。”在柏云看来,村民的口碑才是最大的回报,尽管她曾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


像柏云这样在脱贫攻坚战场涌现出来的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农技员等不胜枚举,他们在引领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寻找脱贫途径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是无数的一线干部、优秀党员、专业人才带领贫困群众克难奋进,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精彩成绩。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基层干部身上,可以想见市委、市政府在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的思路和举措。


事实上,脱贫攻坚以来,雅安市大力营造重建感恩奋进氛围。把重建感恩奋进教育作为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开展“四好村”创建、“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牢固建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增强创造能力。3个贫困村创建为省级“四好村”、40个贫困村创建市级“四好村”。同时,建立自主自管新模式。将地震灾后新村聚居点“自建委、自管委”管理模式,引入到贫困村社会管理体系,使贫困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让贫困群众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革新,全面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与自主生产发展能力。再者,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建精品、抓示范、创特色、带整体”的思路,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领办作用和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学政策、学技术,充分激发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截至2017年底,全市119户党员示范户共带动群众14785人参与发展项目,其中贫困群众4121人,拉动人均增收600多元。


回望来路,雅安脱贫攻坚交出合格答卷。五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雅安市始终将脱贫攻坚放在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大规模有计划的攻坚行动,8万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更加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前瞻未来,雅安脱贫攻坚还需苦干实干。剩下的都是硬骨头,防止返贫也不能掉以轻心,攻坚拔寨仍需全市干部群众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继续激发尚未脱贫群众的活力动力,共同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恢弘乐章。(雅安市扶贫移民局供图)


来源:四川新闻网

收藏 邀请

相关阅读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精彩阅读

精选资讯

推荐资讯

广告位

 雅安晚报微博

  雅安晚报微信

联系我们

0835-7821332

欢迎致电:新闻服务热线
新闻投稿:news@gaywb.com
商务合作:cmecr@gaywb.com

Copyright © 2016- 雅安晚报 All Rights Reserved  | 蜀ICP备2022001222号-5 |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82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申请中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